![]() |
|
論壇說明 |
歡迎您來到『史萊姆論壇』 ^___^ 您目前正以訪客的身份瀏覽本論壇,訪客所擁有的權限將受到限制,您可以瀏覽本論壇大部份的版區與文章,但您將無法參與任何討論或是使用私人訊息與其他會員交流。若您希望擁有完整的使用權限,請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註冊的程序十分簡單、快速,而且最重要的是--註冊是完全免費的! 請點擊這裡:『註冊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
![]() ![]() |
|
主題工具 | 顯示模式 |
![]() |
#1 |
長老會員
![]() ![]() |
![]() 禪宗公案裡有一段︰
有源律師問慧海禪師︰ 「大和尚近來用功修道否﹖」 「用功得緊。」慧海禪師答。 「如何用功呢﹖」 「飢來就吃飯,睏來就睡覺。」慧海答。 「經你如此一說,天下同你一般也用功修道了﹖」 「大不相同。」慧海答。 「如何不同﹖」 「一般人吃飯不能好好吃,一般人睡覺也不能好好睡。」慧海答。 這「吃飯」與「睡覺」在這一則公案中,已顯出了「飯禪」與「睡禪」的禪機。 個人曾經如此比喻︰ 一個富翁,面對著山珍海味,食不下嚥。 一個和尚,對著一碟醬瓜,吃得津津有味。 一個富翁,睡著高大華麗的金床,反覆難眠。 一個乞丐,睡在路旁屋簷下,姿態安祥。 一般人何以體會不出「飯禪」,因為欲望無窮,要想吃得更好,百般需求,無法曉得「菜根香」。尤其吃飯之中,有供養布施的修持法在其中,吃飯就是供養,吃飯真實大供養,吃飯就布施。 吃飯時,禪觀以這碗飯,這點小菜,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了眾生,供養了六道,期望天下眾生,人人得食。 吃飯時,想想這一粒一粒的米,來之不易,可謂粒粒皆辛苦,這是一種布施的功德,飯食時,要感恩,要祝福布施的人。 所以慧海禪師說的不錯啊!吃飯就是修行,吃飯不可太飽,要吃得剛剛好,從平淡中得到知足,自然有味,這就是吃飯的禪機。 再說「睡禪」更是一門大學問,在這世間,不能好好睡覺的人多的是,不懂得睡,無法睡的人,也很多,有些人睡覺還要靠藥物幫助入眠,這更是等而下之。 一般人睡眠前,會亂想一些閒是閒非,千般計較,所以就睡不好。有些人雖然不去想,但並非不著意,這些潛意識仍然會作怪,把好好的一個人,拖到無底的煩惱深坑,這樣的人,不要提睡覺好不好,因為睡覺就是一件大苦惱的事。 要學會「睡禪」,要先學「安心」,所謂「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乞丐可以在路旁安祥入睡,而大富豪何以在大床睡不著,這是「安心」與「不能安心」的問題。 禪宗行者,要住在水邊或山林之中,有的還要不倒單(坐著睡覺),這樣的睡眠工夫,是學習了安心立命,怡然自得而來。睡覺時,心不可動,不可紛紛攘攘,這睡覺時的心,要「無所住」,「無所住」的心,便可「滅盡心頭火」,「無心」一切清淨,如此便容易進入禪睡之中。 「睡禪」不入一切的俗夢,有時候根本是無夢的,彷彿宇宙就是我心,可以遍通一切處,遍通一切時,甚至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完全連接起來,「睡禪」變成了無限。 個人認為,要學會睡禪,要先除去「妄想心」、「是非感」、「惡念心」、「自私心」....。把這些妄動的心全部收拾乾淨,再變換成「平等心」、「慈悲心」、「菩提心」、「清淨心」....。再由這些心,化為「無心」的寂靜,這樣才能漸漸的進入睡禪的境界。 「睡禪」的學問,真是無窮盡。 一般人的睡覺,無法同禪宗行者的睡覺相比較,睡覺太多,成了痴呆,睡覺太少,神氣也無法補足,睡禪的妙法,就是剛剛好。 「為什麼有人說平常心是道﹖」 「為什麼有人說吃飯睡覺是禪﹖」 「因為平常心就是道心,道心在平常的吃飯睡覺中可以顯現出來。吃飯與睡覺均顯現了禪機。」 |
__________________ 地獄變現記 [人身得來不易,願大家能尊重生命--勿傷胎命][好淫者請好自為之吧--割鳥] 南泉禪師道: 「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德山宣鑒禪師: 「如果明白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氂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是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 |
|
![]() |
送花文章: 5469,
![]() |
![]() |
#2 (permalink) |
長老會員
![]() |
![]() 不知道兄也有此好
![]() ![]() ![]() 正法眼藏 ![]() 《迷輿悟》井上義衍 井上義衍禪師著 洪文亮摘譯 這一本「迷輿悟」是井上義衍老師在講演及禪會後,跟家眾人一同喝茶談話時候所記下的質疑錄。迷的根源、苦的生起,到底如何?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諸如此類,有志於道的修行者,最想知道訣竅,最容易犯錯的毛病,義衍都一一給予最明確的答覆。 佛法的修行者,尋求自己安心法門的人們,老師的指點,真是嫡嫡相傳,唯一無二不見別傳的法寶。老師可以說是達摩以來第六代的六祖大鑒慧能禪師的再世,活殺自在,明眼靈照,六七百年間方能有幸遇到的一位高僧。在此,將這一本書的大要及老師的寫真,略述一二,是為序。 我是剛蒙介紹的井上(拍拍桌子),這個聲音,已把各位的實相,赤裸裸地全盤托出,毫無遮掩地當下證明各位確是跟祖師爺一樣地活在同一世界而毫釐無差。這麼明瞭不過的事實當前,自己還在傍徨迷惑,到處尋求自己的本來面目。大家的根本錯誤,即在於此。 把這個消息,嫡嫡相傳下來的,就是釋尊的西來意,所以說「禪」告訴你,各位個個的存在,如上所明,從無始以來,即是「宇宙本身」。 教你能夠不借他力,親證自己,確是輿天地同根、萬物同生,此即是禪、即是道。釋尊把人類最難解決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用盡所有方法都無法解救自己的一大事,終於發現了答案,解脫了自己。這個自在解脫的事實,傳到今日,勿論是誰,只要如實依法照做,必定能自覺聖智而究竟圓滿。這就是所謂的佛道,這也就是釋尊所說的「一大事因緣」。所以說,佛教絕不是為了迎合人類的嗜好,隨意造設出來的宗教產品。 它只要每位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先不說別的,請問各位,你們有哪位知道宇宙的生起嗎?全世界自有人類以來,有誰知道嗎?這話說大了,我把話說小一點,你們各位有誰知道關於自己的出生嗎?大概不會有吧!當然不會有人知道。每位都不知不覺來到連自己都不知的世界,而個個卻能確確實實地活著,這是一個不可置疑的事實。 這個事實,全世界,不,從有人類以來,除了釋尊以外,曾無有一人發現它,的確是一個宇宙人生問題的真正所在,勿論如何,各位要瞭解,這是一個偉大的啟示。在不知如何生起的世界裏,一個毫無自知的存在,來到了不知的世界,卻能自自在在地活著,這樣的事實,釋尊到底怎麼開始注意到的呢?釋尊起初也跟我們同樣,對於我們這個身心,起了很大的疑惑,想要徹底明白它,才出家求道,經過了六年難行苦行,慘澹修行,直到身心憔悴,仍不得要領。說也奇怪,經過了圓滿苦修一切法門,其中包括當時印度的大師,啊拉拉迦闌及烏達克兩位所傳授的秘法之後,釋尊終於發現這些都是外道邪法,逐將之全都捨棄,不再浪費在這些修法上了。 回憶一下釋尊的求道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釋尊原先是為了要明白這個身心的真相才發了心,不過這個目的,雖然經曆了難以言喻的難行苦行,依然無法達到。難行苦行只是難行苦行,對於修道,絲毫無益,這就是釋尊最後所獲得的結論,也可以說釋尊這樣恍然大悟,原來「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 現在,諸位也是當下如如,你們看,我把手舉一下,你們不必想什麼,也不必做什麼,你們這一副工具(指身人)卻能如實地跟我這一舉手合一,不管你們願意不願意,或者另有其它的用意,雖然這種用意實際上一點用處都沒有,只要我這樣拍一下手,你們各位沒有一位例外,必定同時一下下都輿此(指拍手聲)合一。釋尊最初注意到這個事實,而對於我們平常說外境如何如何這一事,開始懷疑:是否所有的一切一切,其實卻在在輿此(指身心)一齊活動? 審思再三,釋尊終於發現這個顯而易見,平常不過的當下種種從來的修法者,卻不屑一顧。釋尊之所以徹於法源,指的是(六祖所問)「什麼物麼來」的什麼物,絕無一人能夠知道它的起源。這是個大前提。 「什麼物」,它雖然沒有能造輿所造,卻曆曆在前。這個事實,就是所謂的當下即是。明明並非思考之後才有物生起,人人卻對此視而無睹。此一大事因緣恰恰給釋尊最先發現到,然後才有了往後求道的一番寒徹骨。寒徹骨的求道,有如為了要看我們天生的身相,而把所有的衣服脫光,全裸裸出來一樣,連最裏面貼身的一條內褲(注一)都解下。這可要一定做到才行,意即把所有的人見,不管如何殊勝莊嚴,都得拋向九霄雲外。如此就會必然地掉到最初不知而生、不解而生的本地風光裏頭去,因為再也無別處可去。這是千真萬確、無庸置疑的。 (注一)此即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定要有這個實證親驗才算。 釋尊掉落到這個世界,才大徹大悟人的本性,萬物的起源,或許各位都不相信,這卻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佛教就是希望把這「一大事因緣」,告訴大家。所以說,當釋尊整個兒浸沈於虛明自照,非思量處的時候,不期然地見到一顆晨星而徹悟,這個情形如同我叫了一聲,「喂!」在大家的心裏對此毫無一點防備及有任何的念頭,只是一味在萬法歸如,心識未生以前的世界裏,正當這個時候,剎那間閃了一下星光,直射釋尊的眼睛,激起了從前習慣的一念心。 心生萬法生,這一念當起,發覺了自己原來從舊習的人我見,圓淨解脫隨處幽棲,悠遊地安樂生活著。釋尊驚奇於這一個發現,才明白了人類的顛倒妄想,只是由於這一念心的作用。在這一見明星之後,釋尊對於法開始有了徹底的把握。 解脫的關鍵就在此,不僅釋尊做到、迦葉尊者也老實依法修行,最後也得到了正覺。這也就是祖師們嫡傳到今日的正法。此法明確告訴我們,不管是誰,只要自己依法精進,誰都必定會圓滿佛果無疑。我要每位知道,正傳的佛法,原來如此重要。 說到禪,它根本沒有教你學什麼手段或方法。沒有一絲絲的餘地可讓大家思索討論它是有什麼直指人心的妙法。如要真參真修,那唯有一途,就是一切莫執,縱橫無照,最為微妙。這也是所謂的「只管」,只管的「只」,無非是只指這一點罷了。 發佈於:正法眼藏 此帖於 2006-08-14 02:02 AM 被 NKNK 編輯. |
__________________ 百戰功成老太平 優柔誰肯苦爭衡 玉鞭金馬閒終日 明月清風富一生 |
|
![]() |
送花文章: 14708,
![]() |
向 NKNK 送花的會員:
|